機器人替代洶涌來襲 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
2016-10-27 10:32:35 點擊:
用機器人代替藍領工人,既提高了效率又減少了成本。當發展中國家逐漸失去勞動力成本優勢,機器人革命、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的說法也洶涌來潮。
但或許事情并沒有那么夸張。當地時間10月24日,瑞銀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并無充分證據支持這樣的說法。
瑞銀的報告稱,如果某些商品的制造回流發達國家,那么發達國家對這些商品的進口相對于國內生產而言,應該會出現明顯下滑,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瑞銀的報告中,還提到了機器人大規模替代人工的問題也被夸大了。報告指出,對于機器人生產的產品規模大到足以令工廠關停以及扼殺新興市場出口的程度,也沒有發現此類線索。
相對于制造業的外流,回流的公司只占小部分
在過去10年,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被外界稱為“世界工廠”。但隨著勞動力成本、能源成本的上漲,全球制造業經濟發生大挪移。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BCG)2015年發布報告《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顯示,中國的制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是96,即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雙方差距已經極大縮小。
瑞銀在報告中指出,不管是在總體水平還是在單個商品類別,并未發現多少關于進口被替代的證據。和危機前相比,危機后進口依然疲弱,但是不論在哪個商品類別,都未出現發達國家國內生產替代進口這種突然轉變。
例如,發達市場對紡織品、服裝、鞋以及玩具等低附加值產品的需求放緩,但和總體進口放緩的趨勢一致。在這些產品仍有需求時,它們似乎仍然是從發展中市場輸送過來,而不是在美國國內生產或者直接由機器打印。
“制造業的回流確實發生,但沒有那么夸張。相比當時外流的制造業,這兩年回來的企業的比例只是很小一部分。”在10月23日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副主席Dean L. Bartles接受采訪時說。
Bartles告訴記者,部分制造業之所以回國,是企業充分考慮到了物流運輸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制造企業會對這些項目都進行計算,只有部分制造業回到美國后,他們的價格才會有優勢。但有一點是,制造企業是非常敏感的企業,他們知道怎樣生產產品才能賺到錢。”Bartles說。
例如,在電腦和電子產品等高科技產品類別上,美國仍然擁有國內生產優勢,但這些并不能代表美國制造業的復興。
機器人革命帶來的下崗潮?
今年5月,《金融時報》報道中曾援引硅谷研發自動快遞機器人的企業Dispatch聯合創始人Uriah Baalke的話稱,目前硬件和機器學習算法的改善速度呈“指數級”,機器人運行所需要的計算能力要求大幅下降,從而促進了大量能夠在人類空間自主活動的新型機器人的誕生。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教授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A.Osborne曾在一項研究中預計,未來10-20年,美國約47%的工作崗位有被機器人取代的風險。
對于這樣的觀點,瑞銀認為同樣是被外界夸大了。對于機器人生產的產品規模大到足以令工廠關停以及扼殺新興市場出口的程度,我們并沒有證據表明機器人的發展已經達到可以讓大量工人下崗的地步。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為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希望用機器人來抵抗危機。盡管富士康大膽地啟用“機器人換人”計劃。但計劃進展地并非那么迅速。《MIT科技評論》指出,郭臺銘曾宣稱他計劃到2014年擁有100萬臺機器人。但這件事卻比預期要難,當下富士康只運用了數萬臺機器人。
自2013年起,中國每年購入的工業型機器人超過了任何其他國家,包括德國,日本和韓國這些高科技生產界的巨人。但從今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了解到,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6.8萬臺,占全球銷量的四分之一。然而,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每萬名工人使用機器人數量)只有49。這是什么概念呢?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是韓國,達到531,新加坡以398次之,在日本這一數值為305,全球平均密度是69。
瑞銀在報告中指出,他們在未來科技中看到了很大的潛力,很多科技有降低生產時間和損耗,或者降低小型工廠的成本。只是,在接下來的五年內,這一切在宏觀上帶來重大影響的可能性很小。
舉例來說,對于一家緊跟當前智能手機龍頭訂單的代工廠而言,員工比當前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機器人具備更大的靈活性。一旦在訂單對新的零部件要求有變動的情況下,可以迅速配備不同的員工調整生產線,跟進需求變化。
此外,盡管中國機器人的市場已經連續三年排到全球第一,但是,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僅占國內市場的不到30%。其中超過50%份額被“機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占有。
中國制造企業要推進“機器人換人”計劃,所需的成本很高。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機器人總部副總工程師李伯基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告訴記者,目前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來自國外,不僅價格高昂,還需要二次改裝和調試。
- 上一篇:從工博會看機器人的發展趨勢 2016/11/8
- 下一篇:公司新版網站正式上線 2013/9/22